美國社會文化研究作者普茨曼早在八十年代就預言,人類文明毀於「娛樂至死」。這本書呼應赫胥黎的「美麗新世界」,指工業技術最終會統治人類,成為奴役人性,令人喪失獨立思考的新的極權。
但這位作者當時批判的「娛樂」,僅僅限於電視,他還沒有看到電子網絡世界的威力。
如果電視販賣的是生活的膚淺、無聊、瑣碎,網絡足以將這種膚淺、無聊、瑣碎放大一萬倍也不止。
當年他對電視取代印刷傳媒的憂慮,今天看來完全不值一提,網絡已經取代了所有傳媒,網絡的即時迅速、無處不在,無所不有,已經幾乎取代閱讀,同時壓抑理性思考,普茨曼當年預言「政治、宗教、新聞、體育、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」,如今已經生米煮成熟飯,終於由網絡接替電視,完成了人類精神世界的一場大革命。
挪威有研究稱,人類整體智商從七十年代開始有下降趨勢,原因和減少閱讀,沉迷上網有關。研究結果一點也不令人意外。
工業技術革命,改善生存條件,教育普及,醫療昌明,本應令人變得愈來愈聰明,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過度樂觀。
正如互聯網面世的時候,也是一片歡呼,許多人以為是實現天下大同的契機:從此人人變得頭腦開放,眼界寬廣,知識共享,自學成材,權威瓦解,而每一個人都享有發言權和表演空間,人也愈來愈平等。
但是美好願望敵不過人性的缺陷,智能手機、互聯網、電子遊戲所塑造的電子新世界,已經開始重新塑造新一代人種,以適應虛擬世界的新生活,正如香港人評論工業化的快餐是「雞無雞味」,未來肯定也會有「人無人味」的慨歎。但是,像許多科幻作品的預言,人性虛妄脆弱,漏洞百出,可能還是智能機械人更安全可靠一點。